查看原文
其他

胸怀“科技强国”,锚定“心之所向”,他荣获校设最高层次奖学金

优秀的 浙江大学 2022-05-14

在科研创新中攻坚克难

在困难挫折前泰然自若

在学术之路上奔竞不息

胸怀“科技强国”

锚定“心之所向”

他就是浙江大学2020-2021学年

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级硕士生郑航




强国情怀,毅然选择心之所爱


从本科阶段修读交通工程专业,到硕士阶段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,其背后不仅仅是兴趣使然,更是郑航听从内心的“声音”。


“本科时我就对电子信息技术感兴趣,经常在课余时间参加电子类竞赛,还加入创业团队作为拓展,但当时还没想过学这个专业。”


本科时期,郑航曾作为同济大学志远车队电控组组长,参与城市概念车设计,负责全车电控设备开发。该作品参加壳牌汽车节能马拉松竞赛,获得了亚洲站第二名和最佳设计奖。看到自己亲手设计产出的电子创新成果,他很有成就感,这是电子信息技术最初给他带来的快乐。后来,看到“国之所需”,胸怀“科技强国”,他决定转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


郑航在本科阶段参与设计的城市概念车


“我希望能够通过自身所学为国家做点事情。” 在郑航看来,科技和强国是分不开的。中国正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高创新能力,需要高端技术的支撑。信息技术涉及面非常广泛,不仅本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,通过与其他领域相结合,也可以服务国家重要产业。这给了他更大的动力专注主业。
怀揣“科技强国”信念,郑航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与重要科研项目,取得喜人成果;他也投身产研结合,与华为、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开展研究,解决技术难题。

深耕细作,执着锚定心之所向


开始攻读研究生后,郑航在学术科研领域不断积累,发表/录用SCI、EI论文5篇,其中1篇获国际会议ISAP2020最佳论文奖,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、中文会议论文1篇。除此以外,他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,国际发明专利9项。


郑航学习科研的秘诀是什么?


“从小到大,我一向是自己做选择。我内心的方向标就是自己。”正因为如此,在每一个阶段,每一个成长节点上,郑航都会从自身出发定位坐标,而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而迷失方向。


最初虽然是跨专业进入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,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心理负担。他认为,既然已经能进入这个专业学习,就证明自己已经具备了读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,已经迈过了第一个门槛,不需要给学习生涯预设限制。




面对本科生到硕士生的角色转变,郑航经历了一个自我摸索的过程。“之前是学课本,现在得要超越课本,要创新。”他很早就意识到,研究生阶段不能按照本科的思维方式学习,而是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在科研学术领域,他不迷信权威,不停留于表象,而是不断质疑,从不同角度出发破解难点。他也用这种质疑精神对待自己,勇敢面对外界不同的声音。


“学术就是需要碰撞的。如果没有反对的声音,就不会有好结果。研究本就需要不断推翻重来,才会进步。”回望一路上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,郑航将其中的曲折娓娓道来。这些挫折也成为他前行路上的“养分”,促成他在学术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。


郑航的科研道路离不开导师的引领。“我最感激导师的一点,就是他一直在耐心地引导我,给我自由思考和摸索的空间。”科研进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当遇到挫折的时候,郑航会从新的思路和方向继续探索。短短几年的科研生活,他不断地在寻找自我成长与突破的机会。


内外兼修,执着守护心之所往


郑航一直保持着跑步、游泳等运动习惯。对他来说,这是锻炼身体的过程,更是锤炼心智的过程。

郑航参加大学生体育联赛中长跑项目


“这个过程在表面上是重复,但其实是从身体到精神上的磨砺,更是性格上的淬炼,能够锻炼我沉心静气的性格。”他将耐力运动与科研攻关结合起来,由外而内调节自己的心态。
学术登峰是孤独的,有挫折、失败,更会有外界的诱惑和干扰。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,郑航笃定地认识到,天赋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,是自己后天付出的心血、领悟力和抗压能力促成了前行的每一步。在生活中,郑航还时常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,通过传统文化的丰富内蕴洗涤内心的浮躁。
此外,郑航曾参与IEEE RTCSA 2019、IEEE SAM 2020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,担任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, Signal Processing,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等国际SCI期刊独立审稿人。在学院中,他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讨会会务服务、信电学院实验室管理等工作。



郑航参加信电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公开答辩会


这些工作和我的科研并不冲突。”郑航觉得,参与各类社会工作,既可以拓宽视野,也可以激发科研过程中的灵感,更是作为青年学子的责任,不需要有畏难心理。他在实验室摆满了绿萝、多肉等绿植,这个爱好也丰富了他长线持久的科研生活。




志存高远,笃行坚守心之所系


最近两年,郑航都在网络传感与控制课题组开展科研学习,导师组成员有史治国老师、王勇老师和周成伟老师。目前,他已经获得了史治国老师的转博名额,谈及接下来学术生涯的规划,郑航充满了期待,“做这个决定我很慎重。我目前在科研领域只是有了一定起步,还有好多问题没有解决。如果现在止步不前,我的内心是非常遗憾的。”




郑航对产学研之路满怀憧憬,但同时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。“我们通过写论文来证明所研技术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。但只有能将技术服务于国家产业进步,或是与企业开展有效合作,才能进一步产生社会效益,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”在理论层面提出一个高效率、高性能的算法后,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特点,进行技术调整和改进,经历实验室测试和系统适应,解决复杂工程问题,最终才会推动技术落地。这个过程需要细心,更需要耐心。
经历过研究生阶段的技术攻关,郑航深刻明白,所谓的“回报”不是即时性的,开展科学研究往往无法在短期内看到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发展的成效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勉励自己,要怀有长远的眼光,坚信科研的价值,并持之以恒地努力。




文字记者:浙江大学研究生新闻媒体中心 许敏明摄影记者:浙江大学研究生新闻媒体中心 夏星丨小神仙部分由郑航本人提供本文编辑:研究生新媒体团队 景羿翔
责任编辑:马宇丹丨周亦颖


推荐阅读


1.浙大妇院,慈心妙术,生命繁华!

2.西湖晚霞有多惊艳?浙大校友一年拍下4000张绝美大片

3.超期待!浙大年夜饭抢先看,更有新春限定礼盒送给你!

4.一把飞秒激光“刀”,刻出新世界!浙大成果登上《科学》

5.寒假书单来啦!浙大陪你读好书

6.炫酷的“冰丝带”如何织就?浙大团队来助力

点个赞和在看,一起为郑航加油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